马德兴曝 U17 女足帅位隐忧:王洪亮不敢带助教怕扣帽
本土帅位的 “帽子困境”
当马德兴在近期评论中抛出 “王洪亮上任 U17 女足时不敢带助教,生怕被外界扣帽子” 的细节时,这个隐藏在中国女足青训体系中的微妙困境被骤然揭开。2024 年 10 月,当 39 岁的王洪亮接过 U17 女足帅印时,他不仅成为中国男女足各级国字号队伍中唯一的本土主教练,更背负着舆论场对 “土帅” 的复杂审视。这份审视之重,竟让这位持有亚足联职业级证书的资深教练,在组建核心团队时陷入了两难。

王洪亮的谨慎并非无的放矢。中国足球舆论场对教练团队组建的敏感,早已有着诸多前车之鉴。此前日本教练上村健一执教 U17 队伍时,因携带的日本助教团队被质疑 “水平低下”,最终引发中外教练肢体冲突的闹剧,至今仍被业内引以为戒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即便上村健一的专业能力得到部分同行认可,其助教团队的 “嫡系” 标签仍成为舆论攻击的靶点,这种对 “团队组建自主权” 的过度审视,让后续接任的主帅不得不步步为营。对于王洪亮而言,作为外教埃格蒙德率队失利后的 “救火主帅”,任何团队调整都可能被放大为 “任人唯亲” 的证据,这种潜在风险足以让他放弃组建亲信助教团队的想法。
事实上,王洪亮本具备充分的团队组建底气。球员时期作为申花 “85 届” 核心征战过荷兰世青赛,退役后深耕青训十年,从嘉定汇龙冲乙成功到率 U18 女足横扫日韩夺冠,他对国内女足青少年球员的熟悉程度堪称 “活地图”。2023 年东亚青年运动会女足银牌、2024 年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冠军,这些战绩背后,都离不开他对助教团队协作的深刻理解。但当身份切换为 U17 女足主帅 —— 这个承载着 2025 年世界杯备战重任的关键岗位时,舆论压力彻底改变了他的决策逻辑。“现在国字号土帅就像走钢丝,带自己熟悉的助教是职业需求,但外界只会盯着‘关系户’三个字,” 一位接近足协的知情者透露,“王洪亮宁愿自己多扛些压力,也不想刚上任就陷入舆论漩涡。”
这种 “自我设限” 的背后,是中国女足青训多重矛盾的集中投射。在近期足协召开的女足青训发展座谈会上,宋凯主席直指 “6-12 岁技术训练不足” 的核心问题,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,恰恰在于稳定且专业的教练团队。但现实是,基层教练水平不足、高水平教练不愿投身青训的困境已然凸显,国字号主帅连自主选择助教的空间都被压缩,更遑论向下辐射专业资源。山东省足管中心主任胡斌提出的 “建立教练员考评与青训大纲联动机制”,在舆论对 “嫡系” 的敏感质疑面前,也显得推行阻力重重。
王洪亮的遭遇更折射出本土教练培养体系的尴尬。马德兴在评论中特别强调 “中国足球更应该给 85 后教练机会”,而王洪亮正是这一群体的代表 ——36 岁便拿下亚足联职业级证书,十年间辗转青训、俱乐部管理、国字号助教等多个岗位,这种多元化经历本是本土教练的宝贵财富。但舆论场对 “土帅” 的固有偏见,往往让其专业能力让位于 “人情世故” 的猜测。相比之下,外教即便携带完整团队上任,也更容易获得 “体系化执教” 的正面解读,这种双重标准无形中加剧了本土教练的生存压力。
值得庆幸的是,王洪亮的隐忍正在换来回报。据足协内部消息,其执教的 U17 女足已在玉溪高原集训中完成核心阵容打磨,球队延续了他擅长的 “技术流” 打法,这与宋凯主席强调的 “技术筑基” 理念高度契合。而随着球队备战进入正轨,外界的关注点逐渐从 “团队组建” 转向 “训练成效”,这或许能为这位本土主帅赢得更多专业空间。但王洪亮的 “帽子焦虑” 并未完全消散,正如潍坊女足青训中心负责人唐卫华所言:“青训需要长期主义,可舆论往往用放大镜看短期动作,这种环境下,教练很难放开手脚做事。”
中国女足的复兴终究要靠本土力量的崛起。当我们期待 U17 女足在世界杯赛场突破时,更该反思:如何让王洪亮们不必再为 “带不带助教” 这样的职业选择而瞻前顾后?如何让舆论监督回归专业本质,为本土教练营造容错空间?毕竟,扣在教练头上的 “帽子” 容易摘下,但刻在行业心里的偏见,需要整个足球生态共同消解。王洪亮的故事,既是本土帅位的生存样本,更是中国女足青训体系革新的迫切注脚。
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,XC sports,xcsport体育
发表评论